夯实大团结大联合的社会基础

1673246339798 来源: 《中国新闻》报

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力量源于团结、事业成于奋斗,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那样,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作者介绍

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经济与科技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现挂任临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中组部、团中央第22批博士服务团)。他还是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青联常委、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营商环境、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家。

一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社会的有机团结

社会团结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话题。有关社会团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家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他基于社会的属性特征提出了两种团结形式,一种是建立在社会成员相似性基础之上的机械团结,另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体异质性基础之上的有机团结。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就是基于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个体差异愈发明显,我国社会的基础型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社会阶层。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大多数时间里,人们生活在一个“单位社会”中,决定人们之间身份差异的主要因素由单位来决定,所有制形式也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市场”成为决定人们身份差异的新的重要因素,人们之间的利益也愈加多元,二十大报告里所写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二是在社会心态上,人们的思想观念愈发多样。近些年来,虽然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上升,但是社会焦虑情绪也开始蔓延。尤其一些网络群体的社会心态表现得比较极端,在许多具体问题上人们取得共识愈发困难,人们形成自己身份认同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

把握社会结构和社会心态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两个重要的观察入口。事实上,早在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就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看来,这“两个牢牢把握”,前者的“阶段性特征”就包括了社会结构特征,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最大的社会心态。五年后,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今天我们强调的“大团结大联合”只能是一种“有机团结”,而不能是“机械团结”。所谓“机械”和“有机”的区分,其实是两个隐喻。在机械团结里,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一样的,所以只需要单向关系就能制造团结。在社会分工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就像是一个整体的有机体中的器官那样,是以相互差别为基础的,只有实现了“有机团结”,凝聚力才会越强,反而提高了生产率、带来新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的坚实基础,同时解决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加强各方面团结,形成全党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二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就需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面对上述社会结构和社会心态的重大变化,时代也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出了新的实践之问,需要社会科学的工作者们做出理论上的回答。

社会科学家需要持续不断地跟踪、调查和分析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回答新的时代之问。在这方面,社会学是有着光荣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的。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陆学艺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就曾做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开创性成果。今天,社会学家们有了更加先进的分析工具、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完全应该在社会结构的动态分析上做出更有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拓展学术研究的链条,在诸如收入分配、财富积累、社会保障、共同富裕等议题上提出更有的政策主张。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群体新现象新问题也亟需理论阐释。比如,如何看待“资本”的作用?如何“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资本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处理好“发展”与“治理”的关系:既要踩足“油门”,让经济有所发展,又要善踩“刹车”,让经济规范、健康、可持续。因此,这既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的问题,又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的问题。

社会科学家要重视特殊群体的社会心态研究。社会心态同样是一种宏观现象,但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经济形势等宏观议题,这一点必须得到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同样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开拓工作。除了关注普遍性的、全民性的社会心态动向,还需要对一些特殊群体的社会心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我比较熟悉的非公经济人士为例。我与我的合作者范晓光发现,近些年来,非公经济人士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年轻一代逐渐开始接班,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与父辈不同,从未有过任何“体制内”的工作经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着明显的代际差异。我们还发现,民营企业家的经济地位虽然在稳步提升,但他们的社会主观地位认同却并不能总是同步提高,甚至有时会下降,我们称之为“盖茨比悖论”。事实上,在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各个领域,要想做好“人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新的征程上,如何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都需要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

正如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学,同时加强各学科之间在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协同创新。近些年来,统一战线学在一些机构和地方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发展依然不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依然有许多地方值得完善。事实上,早在1945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首次提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2022年,也是我们党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统一战线科学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指明了方向。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挖矿”,通过对理论和政策研究“富矿”的挖掘,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伟大事业生产出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话语、新建议。